分卷阅读308(1 / 1)

加入书签

以退为进,见官家没有驱逐他首相之位的意思,于是道:“既蒙官家圣恩,饶恕臣的罪过,臣感激涕零,惟愿尽心稍补国事。至于一二狂悖的毛锥子,由得他们,一两天也就冷了。还是相商国事为重。”

赵鼎极有风度地保护了胡铨,自以为是以恩报仇。并且,他还有更深一层地考虑,以为胡铨背后之人一定是主战派。这个愣头青虽然要杀自己,也只是危言耸听,让自己和李光让贤罢了。至于那个“贤人”,不外张浚、李纲。既然要相商国事,就不能重惩胡铨,让他背后的当家人为难。市惠之道,正在于此。

官家内心并不认同赵鼎的意见,但赵鼎于他有救命之恩,多年积威之下,一旦赵鼎不容置疑地力劝,官家并不敢违拗。“赵卿既然宽宏大量,朕也懒得理睬这些萌儿。”郁郁叹了一声,又问,“赵卿不知有何计议?”

赵鼎回道:“一是河南、陕西新复地派兵一事,如今群情汹汹,不能再拖延下去了,须下决断;二是重开都督府,节制诸将。”

“妙呀,赵相公两议是正着。”这时,万俟顾不得和赵鼎争位,忙夸赞道,“某人说朝廷投拜金人之心甚坚,这就让某人看看,到底谁才是主战的!这两议,是打蛇摸到七寸的厉害招法。”

官家听见万俟的俗语,觉得刺耳,极是尴尬地笑了笑,堂皇道:“朕闻德无常师主善为师,圣人所言不虚。”

赵鼎接道:“臣想,两事虽然都迫在眉睫,但先后有序,主次有分。臣以为,莫如先设都督府,之后由都督府调兵遣将,庶几不至于误事。”

“这也罢了。卿以为,诸臣谁堪都督之望?”官家形容冷淡,内心却着实热切,首相千万不要提个他看不上的人出来,譬如张浚。

“李纲为社稷之臣,德高望重,且曾督军援太原。臣请李纲重开都督府。”赵鼎一字一顿地道。

“李纲!”官家失色咋舌。

作者有话要说:

李纲:呵呵呵

第213章终章燕云(43)

官家脸色先白后红,恼怒地耸了一下鼻尖。每当官家懊恼不已之时,就会在不经意间做出这个动作,凡是身边人没有不清楚官家这个习惯的。

赵鼎不为所动,安然自若地补道:“或者李伯纪另有要务,臣还有一议,李枢使泰发年来巡视诸军,谙熟军务,以枢密使本职在建康开都督府都督诸军事,于朝廷是两便之举。”

赵鼎本也没有援引李纲入朝之意,不过是借机推荐一人,试探一下官家的态度罢了。果然官家震惊兼震怒,显是对李纲忌惮颇深。他就势把前议轻轻抹过,推荐自己的私人。

官家想了想,点头道:“李卿近来历练颇多,谋略既深,人也干练,确是个恰当之选。李卿,你开都督府,要善体朕意,实心做事。尤其记得督率诸军,凛遵朝命,万不可启衅于友邻。”

难怪官家在听到李纲的名字之时如此失态,原来别有一番隐衷在,这个大都督不是措置军事的,反而以压抑军心、民心为第一要务。就为了这个理由,李纲也绝对不能赴任。

李光苦笑一声,算是对自己的新命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:“臣领命,定当忠心报效国家。”

官家还不放心,又耳提面命道:“都督府虽设在建康,但近迩行在。以前之人,颇决断自专。李卿老成,朕不遥度。”

以前之人除了张浚,更无他人。官家煌煌圣谕,说不遥控,其实是告诫李光不得越权。李光自然只有一番唯唯。

李光出朝,万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要有人填补李光留下的空缺。这点倒是和赵鼎不约而同了。赵鼎继续提议道,不如将参知政事补足规定之数,枢密副使也不妨擢升一、二人。

这件事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,官家自然首肯。不过人选的安排则大有学问。新补的两个参知政事,分别是范同和刘大忠。刘大忠是赵鼎的私人,范同是万俟一党,算是找了个平衡。枢密副使则是进用了外放的王庶。王庶是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,但声望不高,不是张浚、李纲一进退足以决定天下形势之人。任用王庶曲折表明了示好诸将之意。但王庶又只是个副使,并没有实权,闲来跟着宰执画押而已。这样的安排实则还是不准主战的调子唱的太高。如此一来,朝堂就依旧是个四主和对一主战的局面。

等安排完了这一系列调动,官家却觉得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,生怕不能压服舆论。他迟疑了半晌,终究不情愿地问道:“然而李卿伯纪、张卿德远,高勋盛望,是于国有功之臣,所有利国之设施也不时有所陈奏。当此动荡之际,莫须有所调动以署理地方?”

调动可以,但不能升迁,更不能进中枢,官家的底线异常明确。

赵鼎跟张浚已经是有我无他的格局,应道:“然而张德远曾奏,若金人败盟,则韩宣抚可以率舟师北上山东,抄虏人后路。渡海北上不可无船,船厂又皆在临安、明州两地,则张德远留守临安,督造舰船,若有一二不尽之处,还可与韩宣抚相商,实为相宜。”

官家大喜,张浚留临安继续造船的理由实在巧妙。“还有一个李伯纪……”

赵鼎跟李纲渊源颇深,他是最早举荐李纲的人。所以李纲为了起复虽然厚贿张浚,却也不曾落下赵鼎。也正因此,由胡铨发难的这次弹劾,赵鼎将账算在了张浚身上,并未过多迁怒李纲。

“李伯纪这些年主政地方,颇有实绩。臣以为,既然此番大军需要进驻复地,则军粮转运之事不可无人署理。河南地转运使一职,李伯纪任之才力有余,唯在陛下圣断。”

官家略一转念,已经想通了,转运使既能借助李纲的声望,又不给李纲臧否大权,这职位简直天生就是给李纲准备的。“赵卿思虑周到,诸臣万万不及。”

中枢既经官家首肯,便以雷霆之势立即开始了诸项筹备工作。九年五月,建康都督府重新开衙。江东一军的宣抚使刘光世格外礼让,将宣抚司让了出来,以示好李光。李光开府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诸大将议进军。

会上,一番唇枪舌剑之后,最终决议鄂州和淮西两军各派两万锐,分入河南。鄂司北上颍昌,淮西占据淮宁府。至于故都东京,非用兵之地,依旧由孟庾暂时署理。

陕西因为黄河浮桥未断,金军随时可以深入,则仅以轻兵逐便。

这样的安排上体圣心,算是两全其美了。

期间还出了个小插曲。张宪虽是都统制,但地位与刘等人不同,是以也大模大样地列席于诸宣抚使之间。江东一军近来意气昂扬,傅选等鄂州原从将领都提了官职,兼统张俊部从;张俊军中特别勇武的也得到了重用。这些人都急于以一场胜利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